![]() |
![]() |
www.nj64.net 南京债权债务律师网
离婚抚养费给到孩子多大
1、无条件给付期限。从出生到18周岁为止。
2、有条件的不给付期限。一般指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依靠其自己劳动收入能维持当地的一般生活水平,父母可停止给付抚育费。
3、有条件的给付期限。一般是指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成年子女;尚在校就读的成年子女等情形,父母仍应当负担抚育费。
按年支付有困难,可按月或按季度给付。现代社会进入大学学习,几乎成为人生必经的教育阶段,甚至有些子女还要求让父母出资巨额的留学费用,子女为此提起诉讼的也并不少见;但新婚姻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父母抚养的子女仅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很明显,已将那些大学以上学历的费用排除在父母的抚养义务之外。
此外,对于离婚前一方长期停付抚育费的,离婚后可酌情由一方补付一部分或全部抚育费。
独立生活,是指参加工作有了经济收入,具有独立的生活来源,并非是以结婚成家为标志。
我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十八条规定: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于子女抚养教育法定义务,也可以视为完成或基本完成。
已经成年,而且已经参加工作,有了经济收入,虽未结婚,但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父母已经尽了抚养责任,除非丧失了劳动力,否则父母已没有抚养的法律义务了。
二、什么情况可以变更抚养权
夫妻离婚后的任何时间内,一方或双方的情况或抚养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均可提出变更子女抚养权的要求。变更子女抚养权一般先由双方协商确定,如协议不成,可通过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变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的。
对于一些人来讲,虽然自己很想给子女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但确实自己的能力有限,可能连正常抚养孩子都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就很想知道,抚养子女一般到什么时候就可以了。结合我国法律的规定,一般抚养子女是到子女年满18周岁,也就是成年为止。但特殊情况下,18周岁之后还是需要继续抚养。
·婚内出轨财产怎么分配
婚内出轨财产怎么分配婚前财产婚后个人财产婚后共同财产夫妻债务离婚财产分割夫妻财产协议夫妻婚内出轨财产怎么分割首先确定丈夫的出轨行为是不是属于......
·离婚后现在还能要孩子的抚养权吗?
离婚后现在还能要孩子的抚养权吗?离婚后可以要求变更抚养权,夫妻离婚后的任何时间内,一方或双方的情况或抚养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均可提出变更子女抚养......
·离婚后户口要跟着抚养权吗
在生活中,如果夫妻离婚了,在处理离婚中的一系列事宜的时候,孩子肯定是双方最为关注的。当孩子的抚养权确定以后,有可能跟随拥有抚养权的一方到其他......
·夫妻异地居住,是否一定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分居”?
根据《民法典》规定,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调解无效,法院应准予离婚。但要必须拿出证据来。有的夫妻因为就业、学习等的原因并不在一个地方生活,......
·诉讼离婚财产分割证据
在当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变得十分自由,离婚不再被人看不起,而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离婚率也是越来越高......
·离婚出轨精神损失费吗
离婚出轨精神损失费吗一、离婚出轨精神损失费吗出轨不能够要求精神损失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精神损害赔偿是指由于配偶一方的过错,造成无过......
·一、女的重婚罪会被判几年?
一、女的重婚罪会被判几年?对重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
·在第一次起诉离婚的时候
在第一次起诉离婚的时候,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不满足起诉离婚的条件,因而法官最终没有准许夫妻离婚。而这样的情况下,一般在6个月之后原告才可以再次......
·当婚姻走到尽头
当婚姻走到尽头,夫妻双方就离婚可能会选择协议离婚,但如果两人有分歧,就只有选择诉讼离婚的程序。而诉讼离婚的地点一般是要求离婚的一方必须向被告......
·结婚有不要彩礼的吗?
结婚有不要彩礼的吗根据我国相关法律中的规定,从法律意义上认定男女是否具有夫妻关系的,只需要看是否按照规定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到了结婚证。......
·一、给了抚养费还要给教育费吗?
一、给了抚养费还要给教育费吗?给了抚养费还要给教育费,因为我们国家法律当中所规定的抚养费实际上是包括有教育费用的。随着《民法典》(202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