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财产离婚后如何分割
夫妻离婚的时候,往往都会对夫妻存续关系期间的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因此,提前了解财产分割的相关内容,可以减少后期纠纷,维护你的合法权益。接下来,我们将为您介绍夫妻共同财产离婚后如何分割,供您阅读。《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根据以上法条的规定可以得出以下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处理方法:
1、 夫妻对财产分割有约定的,按约定处理;
这是新《民法典》对离婚财产分割的特别规定,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种约定体现了夫妻双方处分财产的自由,并且这种约定只要不违背法律,就对夫妻双方具有约束力,同时,可以排除法律对经约定财产的强制性规定。
2、 应保护第三人的利益;
由于在离婚分割财产时,第三人并不知情,或其他情形,往往会造成夫妻一方或双方所欠第三人债务的逃避,因此,在离婚时首先应明确债务为夫妻一方还是双方所应承担。如果双方都主张财务为另一方的个人债务,必须以债务人知道该规定或夫妻一方承担举证责任为准。
3、保护因妨碍离婚财产分割所收的伤害;
这种行为主要是指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法院可以依法对财产实施保护,对于实施这种妨碍财产分割的一方法律也规定了其要承担法律责任,并且,即使这种行为在离婚后受损害的另一方才掌握证据提起诉讼,法院仍应依法对共同财产的分割的判决。
4、保护女方利益;
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方占据了优势地位,因此民法典特别规定在离婚分割财产的时候保护女方的利益,防止因为男方的霸道强权而损害女方利益。
5、有利生活,方便生活原则;
在离婚分割共同财产时,不应损害财产效用、性能和经济价值。在对共同财产中的生产资料进行分割时,应尽可能分给需要该生产资料、能更好发挥该生产资料效用的一方;在对共同财产中的生活资料进行分割时,要尽量满足个人从事专业或职业需要,以发挥物的使用价值。不可分物按实际需要和有利发挥效用原则归一方所有,分得方应依公平原则,按离婚时的实际价值给另一方相应的补偿。以上就是我们介绍的关于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夫妻在分割共同财产时,不能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如果有一方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对方财产的,可以少分或者不分。要是上述的解答依然没有解开你的疑惑,建议你来电咨询网站的专业律师。
·离婚诉讼调解书下达是否可以上诉
法官就离婚案件作出的调解,一般是在诉讼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制定的离婚调解书又可以叫做离婚诉讼调解书。不过有的当事人可能会在离婚调解书下达之后反悔,于是又想提起上诉。这样做是否允许呢?......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起诉离婚可以反诉吗?
当代社会,很多普通的老百姓离婚的时候都会选择诉讼离婚,因为关于离婚当事人双方都会有很多的争执,在我国许多人都不知道起诉离婚的相关法律规定,比如说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起诉离婚可以反诉吗......
·没有领结婚证算不算重婚罪
没有领结婚证算不算重婚罪虽然没有领取结婚证,在具备一定条件时(有配偶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仍然可以构成重婚罪。重婚罪是指有配偶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它包括......
·遗弃家庭成员多长时间构成遗弃罪?
一家人,本来就应该和和睦睦的相处,善待老人,抚养子女这是最基本的义务,但是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的人不愿意赡养自已的父母和抚养自己的孩子,又或者不抚养残疾的亲人,这些行为在法律上......
·离婚女方能要精神损失费吗
一、离婚女方能要精神损失费吗?
离婚女方能要精神损失费吗一、离婚女方能要精神损失费吗?离婚满足法定条件的女方才能索要精神损失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生效)第一千零九十一条【离婚损害赔偿】有......
·夫妻离婚财产都在女方那怎么办?
夫妻离婚一般是由于感情破裂,而离婚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协商离婚,一种是诉讼离婚。协商离婚的过程较为简单,由于双方已经协商妥当不存在纠纷,因此办理也是较为快速的。而诉讼离婚因为存......
·不能要求离婚的情况有哪些
不能要求离婚的情况有哪些一、不能要求离婚的情况有哪些(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婚姻法》第三十三条)(2)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或中止......
·作为教师犯重婚罪会开除吗
一、作为教师犯重婚罪会开除吗?教师犯重婚罪是可能会被开除的。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依据《事......